「我不是不愛孩子,只是快撐不住了」──當產後憂鬱悄悄襲來,你該如何自救?

 當女人迎來新生命,往往也同步面臨了從未想像過的心理黑霧。許多人對生產後的生活充滿浪漫幻想:嬰兒的柔軟氣息、新手媽媽臉上的幸福神情,彷彿母愛與快樂是天生的結晶。但現實常常更複雜得多。在無數深夜裡,許多剛生產完的媽媽並不是在喜悅中落淚,而是在黑暗中默默崩潰。


艾蜜莉(Emily)是住在紐澤西的職場女性,產後第三週,她發現自己無法對孩子的哭聲作出反應。不是因為不在意,而是因為她的大腦彷彿突然關機,進入一種麻木與停滯。她曾經期待母職帶來的成就與感動,卻在面對嬰兒時充滿無助與恐懼。每當有人說:「好好珍惜這段新生兒時光吧!」她只想逃走,甚至對這些溫柔的建議感到煩躁。

這些情緒並非矯情,也不是脆弱的表現。根據國際產後支持協會(Postpartum Support International)的資料,每五位女性中就有一人會在懷孕期間或產後一年內出現憂鬱症狀。這不僅是「產後情緒低落」而已,它是一場無聲的心理戰爭,夾雜著罪惡感、自我質疑與無法啟齒的羞愧。

不少像艾蜜莉的媽媽覺得,只要開口求助,就等於承認自己「不適合當母親」。她坦言,甚至連「我其實沒有很享受育兒」這個念頭,都讓她感到羞恥。直到她的伴侶亞歷克斯鼓勵她諮詢心理治療師,她才開始學會正視自己內心的困境。「一開始我無法說出口,因為我太害怕人們會誤會我不愛自己的孩子。」她說。

其實,承認自己可能罹患產後憂鬱,並不代表否定作為母親的價值。這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,就如同發燒會找醫生看病一樣。加州心理師莫莉.維薩.貝托盧奇(Molly Vasa Bertolucci)指出:「許多女性會想,這應該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候,但當她們沒感受到快樂時,反而會產生羞愧與孤立感。這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典型症狀。」

某些生活細節的崩潰,其實就是潛藏的警訊。曾經熱愛插花的凱薩琳(Katharine)在孩子出生後,連把花插進花瓶的力氣都沒有。有天她因為這件事崩潰大哭。「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小題大作,但那一刻我只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連一件小事都無法完成。」

如果妳身邊也有這樣的女性,或妳自己正身陷其中,請記得——這不是妳的錯。產後憂鬱是一種由荷爾蒙變化與心理因素交織而成的狀態,與個人能力無關,也不是「不夠努力」、「不夠愛孩子」的結果。

面對這種狀況時,最重要的不是逼自己「振作」,而是找一個能聽妳說話的人。這個人可以是伴侶、朋友、家人,或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。不需要完美表達,也不需要舉證說明妳有多痛苦。有時,只要一句:「我好像撐不下去了。」就足以讓對方明白妳需要幫助。

來自維吉尼亞州的珍妮(Jenny)在產後六週情緒徹底崩潰。她對自己的母職表現極為苛刻,每次孩子哭鬧,她都覺得那是自己失職的證明。直到有天,她的姐姐來探望,察覺她的異狀並問:「妳還好嗎?妳看起來不像妳自己。」那句話打破了她的防線,她終於坦承:「我一點都不好。」姐姐隨即安排她去看心理師,也在接下來幾週主動幫忙照顧寶寶。

如果妳正在猶豫要不要開口求助,請相信妳不是孤單的。無論妳在哪個階段,妳都值得被關心與支持。對自己誠實,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。當妳願意說出「我需要幫助」,妳並不是在示弱,而是在為自己和孩子爭取一個更健康的未來。


也許,事情不會一夜之間變好。但每一次求助、每一場傾訴、每一次自白,都是為自己點燃的一盞小燈。當妳回頭看,會發現那片讓妳無法前行的黑霧,早已被這些微光一點一滴地驅散了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