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閱讀到安全感:一位歐美家庭的育兒日常,帶你看見2歲孩子的黃金成長期

 托馬斯一家住在波士頓郊區,家中兩歲的小男孩Noah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。每天,Noah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,從早晨醒來的第一聲「Mommy」到晚上睡前翻開最喜歡的圖畫書,每一個日常瞬間都充滿了探索與成長。對於像托馬斯夫婦這樣的年輕父母來說,如何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科學而溫暖的引導,是一項既令人興奮又充滿挑戰的任務。

閱讀,是他們每天的固定儀式。每天晚上睡覺前,托馬斯太太都會騰出十五分鐘,和Noah一起讀繪本。有時是色彩鮮明的動物圖畫書,有時是重複押韻的兒歌故事。「他已經能背出《Brown Bear, Brown Bear, What Do You See?》了!」她笑著說。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不僅培養了語言能力,也建立了安全感與親子關係。

在家裡,Noah最喜歡的遊戲之一是「開小超市」。他會戴上一個紙做的「收銀員」帽子,然後請爸爸「買東西」。這種看似簡單的假裝遊戲,其實對孩子的認知發展、社交能力與情緒表達都有很大幫助。托馬斯先生發現,當Noah在假裝自己是消防員或者醫生時,他會更願意主動用語言表達,也更能理解他人的角色與情緒。


除了在家玩,戶外活動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有一次週末,他們帶著Noah去附近的公園散步。他對每一隻松鼠都充滿興趣,還試圖與一隻小狗交朋友。托馬斯太太說:「走在自然中,他的注意力更集中,情緒也更穩定。」散步不僅有助於孩子建立空間感、提高感官認知,還能在無形中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。

在成長的過程中,孩子也逐漸學會表達自我,包括自己的名字與年齡。「我叫Noah,我兩歲!」他在生日派對上大聲說。雖然發音還不太清晰,但那份自豪感卻格外真切。這正是語言與自我意識逐步建立的表現,家長應適時給予肯定與鼓勵。

在生活細節中,像唱《Itsy Bitsy Spider》這樣的童謠也是教育的一部分。這首經典英文童謠不僅能幫助孩子識別節奏與韻律,還鍛鍊了小肌肉動作。「Noah邊唱邊用手比劃,整個人像在跳舞。」托馬斯太太笑著回憶。在這個階段,透過歌唱、遊戲等方式幫助孩子掌握基本語言與動作技能,是既有效又快樂的方式。

當然,不是每一刻都是溫馨的。兩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意,也會出現抗拒、發脾氣等行為。Noah有時會因為不想換衣服而大哭,或者因為不能再吃餅乾而發脾氣。托馬斯夫婦學會在這些時刻控制情緒,不盲目訓斥,而是試圖教他用語言表達不滿。「你是不是覺得不高興?那我們來深呼吸一下。」在穩定情緒後,他們再耐心解釋規則,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的,什麼是不可以的。

在教導孩子行為規範的同時,安全問題也絕不能忽視。孩子活動量變大,探索範圍擴大,也意味著危險隨時可能發生。「有一次Noah跑去拿廚房檯上的熱茶杯,幸好我及時發現。」托馬斯太太說。從那以後,他們把熱飲全部放在高處,並規定不在孩子坐在腿上時喝熱飲,以防燙傷。

類似的安全措施還有很多。他們定期檢查玩具是否有鬆動的零件,防止誤吞;塗鴉時也提醒Noah不要把彩筆放進嘴裡;外出時始終使用安全座椅,確保扣好安全帶;每次吃東西都讓他坐好,咀嚼完再吞,避免噎住。

托馬斯一家住的社區靠近一個小湖,夏季尤為注意防溺水。他們在湖邊設置了小柵欄,並明確規定只有在大人陪同下才能靠近水域。托馬斯先生說:「我們認識的一位鄰居曾因幾秒鐘的疏忽,差點發生意外。自那以後,我們更加重視水域安全。」

除了安全,健康也是育兒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托馬斯夫婦選擇了一家注重營養的托兒所。那裡的老師每天提供新鮮水果和低糖點心,並嚴格控制螢幕時間。Noah在那兒不但吃得更健康,也養成了固定的作息與運動習慣。

在飲食上,他們尊重Noah的選擇。「有時他今天喜歡紅蘿蔔,明天卻怎麼都不肯吃。」托馬斯太太對此早已習慣。他們從不強迫,而是嘗試透過遊戲、講故事等方式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。有一次,他們把花椰菜說成是「小恐龍的樹」,結果Noah開心地吃了兩大口。

自由玩耍則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哪怕是簡單地在後院奔跑、踢球,或是在沙地裡挖洞,孩子的身體與心智都在悄然成長。正如托馬斯先生所說:「孩子不是透過指令成長的,而是透過體驗、互動與自由探索。」


育兒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,而更像是一場需要耐心、愛與觀察力的旅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每一個日常細節、每一次親密互動、每一項簡單的習慣,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。就像托馬斯太太所說的:「只要我們真心陪伴,用心引導,孩子自然會成為那個最好的自己。」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