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走進家附近的咖啡館,本來只是想要喘口氣、喝杯熱咖啡,卻沒想到孩子開始皺眉、扭動,甚至發出不尋常的呻吟聲。這一刻,許多新手爸媽都會瞬間明白——嬰兒脹氣來襲了。其實,這種情況再平常不過,尤其是在寶寶生命的頭幾個月裡,他們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,腸道功能仍在學習適應這個新世界。
美國媽媽艾蜜莉第一次發現女兒凱瑟琳脹氣,是在她三週大的時候。她記得當時寶寶整晚不安、哭鬧,不肯喝奶,一直彎起小腿蜷縮著。後來在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建議下,她才知道,這正是典型的嬰兒脹氣症狀。這種由於腸道尚未發展完全、或吸入空氣造成的不適,幾乎是所有新生兒共同經歷的過程。
寶寶如果出現明顯的脹氣問題,通常會有幾個特徵:例如一天中有一段時間會特別煩躁哭鬧、吃不好、睡不好,或者總是扭動身體,看起來像是肚子痛的模樣。如果這些情況連續發生數天,就建議與兒科醫生諮詢,以確認是否單純是脹氣,還是潛藏其他不適因素。
造成嬰兒脹氣的原因並不少,其中最常見的是在喝奶或哭泣時吸入了過多空氣,這些空氣會困在腸道裡,導致不適。此外,有些寶寶因為腸胃蠕動速度太快,食物還沒來得及完全分解就已進入下段腸道,也會產生氣體。對於正在哺乳的媽媽來說,有時候飲食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影響寶寶,導致腸胃敏感甚至產氣。當然,真正的食物過敏較為少見,但仍應納入觀察範圍。
對於剛進入為人父母的新手來說,學會幾個簡單的緩解方法,可以讓這段適應期過得更加順利。像是餵奶時中途停下來幫寶寶打嗝,不要等到整個餵完才處理。特別是當寶寶吃到一半就開始不耐煩地轉頭,這往往不是吃飽了,而是肚子裡已有空氣讓他不舒服。
在餵奶姿勢上,也有小細節值得留意。不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,盡量讓寶寶保持略為直立的角度,以減少吸入空氣。如果是瓶餵,選擇防脹氣奶嘴與奶瓶能有效減少空氣流入,記得讓奶嘴始終充滿奶液,避免寶寶「吸空氣」。同時,也要盡量避免劇烈搖晃奶瓶,那會產生過多的氣泡。
美國加州的喬丹與他的妻子賽琳娜一開始對這些細節一無所知,他們只覺得寶寶晚上特別容易哭鬧,一度擔心是腸胃炎或過敏。在兒科醫生與哺乳顧問的幫助下,他們才發現,原來只要在餵奶中途輕拍背部打嗝、調整奶瓶高度,就能有效減輕寶寶的脹氣症狀。
除了這些預防方法,也可以採取一些實際的舒緩動作。例如「單車腿」運動——讓寶寶仰躺,輕輕幫他做出踏單車的動作,或將雙膝輕壓向腹部幾秒,再放開。這些動作能夠幫助腸道排氣,有時甚至可以馬上見效。
另一個在歐美父母間頗受歡迎的方法叫做「colic carry」,也就是將寶寶的肚子朝下橫放在成人的膝蓋上,或讓寶寶趴在手臂上,這種姿勢能給腹部帶來壓力,同時讓氣體更容易排出。英國的單親爸爸湯姆經常用這招來安撫他那脾氣不小的兒子路卡斯,他說:「這個姿勢簡直就是我們的秘密武器,一兩分鐘內路卡斯就會安靜下來。」
也可以嘗試溫柔的按摩,從腹部開始,再延伸至四肢,幫助寶寶全身放鬆,有時候放鬆本身就是解決脹氣的鑰匙。許多爸媽還會加上嬰兒專用的氣體滴劑,不過這類產品雖然安全,仍建議先向醫生諮詢,特別是對於成分敏感的寶寶。
如果你是哺乳的媽媽,當寶寶持續脹氣而其他方式無法改善時,也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內容。有些常見的致氣食物如豆類、十字花科蔬菜(例如花椰菜)、乳製品等,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寶寶。美國一位媽媽珍妮在停止飲用牛奶後,發現原本每晚哭鬧的寶寶突然變得安穩許多,這也說明了飲食調整有時能帶來明顯改變。
最後也別忘了,腹部朝下的「tummy time」不僅有助於寶寶發展肌肉,對於減輕脹氣也有幫助。當然要避開吃飽後立刻進行,也務必有成人全程看護,避免風險。
脹氣雖然不舒服,但它並不代表有病,而是一種寶寶學習如何「做自己」的過程。在這段期間,家長的觀察、耐心與適當介入就是最好的支持。每個寶寶的適應速度不同,有些在兩三個月後就自然好轉,也有些可能會持續到半歲以上。只要我們以溫柔與理解相待,他們終將會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,也學會如何自己放個自在的小屁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