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每個寶寶都喜歡被人抱在懷裡。有些寶寶會扭動、哭泣、拱起身體或推開人,這讓許多新手父母感到困惑、受傷,甚至懷疑自己——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? 事實是,不是每個寶寶都以相同的方式喜歡親密接觸,而這並不代表你的孩子或你們的親子關係有什麼「異常」。其實,在嬰兒親暱表達的行為中,本就存在一個很廣泛的正常範圍,其中就包括那些喜歡「保持距離」的寶寶。
有位媽媽 Emily 記得,有一次她在兒子午睡後試圖擁抱他。寶寶的尿布是乾的,肚子也吃飽了,家裡也很安靜。她微笑著伸出雙臂,結果兒子卻揮舞著小手大哭了起來。她一開始責怪自己,是不是太粗魯?太靠近?不夠溫柔?但經過一段時間,她漸漸發現,兒子其實更喜歡平躺著看天花板、被推著搖來晃去,而不是被緊緊抱在懷裡。這樣的偏好並不是拒絕,而是他自己的表達方式。
我們對嬰兒行為的理解往往是被故事所塑造的——像是寶寶會黏著媽媽、在爸爸胸前睡著、或是在奶奶唱搖籃曲時窩在懷裡不肯下來。這些場景確實令人心動,也是真實存在的。但這並不是普遍法則。就像成年人有不同的性格,嬰兒也是。有些天生比較獨立,有些對感官刺激非常敏感。對於這些寶寶來說,被緊緊抱著可能會讓他們覺得過度刺激,甚至有些不安。
理解寶寶如何感知世界有助於我們釋懷。新生兒正經歷感官的轟炸——光線、聲音、氣味、溫度、觸覺。對有些寶寶來說,被包裹、被抱著就像回到子宮一樣安全。但對另一些寶寶而言,這樣的擁抱可能是種負擔。他們可能會因為過度刺激而感到不適,尤其當他們本身就在經歷脹氣、長牙疼痛或只是衣服材質不舒服時。這些反應並不代表他們缺乏情感連結,只是身體在說「我現在需要一些空間」。
一位爸爸 Marcus 分享道,他的女兒在幾個月大時,每當有人試圖抱她,她就會尖叫。親戚們在聚會上會小聲議論:「她好像不太親人耶。」或是「是不是不認得你啊?」Marcus 一開始很尷尬,但漸漸地,他開始觀察她的其他行為。她喜歡從遠處玩躲貓貓,看到爸爸會興奮地笑,聽到音樂會開心地揮舞雙手。這些都說明她很有愛,只是不透過擁抱來表達。
文化背景也影響我們對於嬰兒親密表現的期待。在某些文化中,身體接觸被視為愛的象徵;而在其他文化中,即便是對嬰兒,也會強調獨立性和身體自主。沒有哪一種方式是絕對正確的,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你的寶寶、閱讀他們的訊號。有些寶寶更喜歡透過眼神接觸、聲音互動或笑聲來建立連結,而不是肢體接觸。
對於那些感到受挫的父母來說,不妨允許自己對「想像中的擁抱畫面」感到些許遺憾。當你的雙臂準備好提供溫暖與安全時,卻被寶寶拒絕,確實令人心酸。但請記得,即便表達方式不同,你的寶寶仍然在與你建立連結。他們或許會在聽到你的聲音時微笑、在你靠近時安靜下來、在你玩耍時發出咯咯笑聲。這些都是真實而美麗的親子連結。
當然,有些情況確實值得留意。如果寶寶極度排斥被觸碰,並伴隨發展遲緩、缺乏眼神接觸、肌肉過緊或過鬆等其他表現,建議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發展專家。有些情況像是感覺統合障礙或自閉症的早期跡象,可能影響寶寶對觸覺的接受程度。但請放心,絕大多數不喜歡被抱的寶寶,並沒有任何醫療或發展問題,他們只是與眾不同。
Ana 是一位雙胞胎的媽媽,她回憶說,兒子總是像小無尾熊一樣黏著她,而女兒卻像在「打摔角」一樣抗拒擁抱。她曾擔心女兒對她缺乏依戀感。但每到睡前,那個不愛抱抱的女兒,卻會緊緊握著她的手指入睡。久而久之,Ana 學會重新定義與孩子的親密方式。她不再強求擁抱,而是享受彼此的遊戲、笑聲與並肩而坐的安靜時光。
這種情感上的彈性,是父母能給孩子最溫柔的禮物。寶寶不是白紙,他們從出生就帶著各自的個性、偏好與節奏。育兒的目標,不是將他們塑造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,而是學會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愛。有些寶寶可能會在長大後主動擁抱你,而另一些則可能永遠偏好隔著距離揮手。
許多小時候不愛親近的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變得願意擁抱,甚至主動親密。就像大人一樣,偏好會隨時間變化。從前覺得「太多」的刺激,也許日後會變成「剛剛好」的安慰。而有些最熱情、最黏人的孩子,其實曾經是那個不肯讓人抱的寶寶。重點是持續提供讓他們感到安全的親密方式,無論是輕聲細語的故事時間,還是保持適當距離的陪伴。
當你的育兒經驗與社群媒體或育兒書中的「理想畫面」不符時,很容易感到孤單與焦慮。但只要多跟其他父母聊聊,你會發現許多人有著類似的故事。寶寶是獨特的個體,不是用來表演「親子情深」的模版。他們的互動方式,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。
所以,當你的寶寶在你想抱他時扭動掙扎,請深呼吸。你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母。持續觀察、回應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去表達愛。你們的連結仍在持續建立——靜靜地、穩穩地、用他們自己完美又不完美的方式 💛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