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住院時的日子,回頭看就像一張安全網——護士隨叫隨到、餐點送上門、哺乳諮詢隨時按鈕可得。但一旦把你和新生寶寶包裹起來,回到家,那才是真正混亂、又美麗的冒險開始。
無論是順產後48小時出院,還是因疫情改變而更早出院,回家後的前24小時,都是情緒旋風、學習曲線和小小勝利的交織。我們訪問了小兒科醫師、哺乳專家以及有經驗的父母,整理出寶寶、你自己,以及伴侶在這一天可能遇到的情況。
👶 寶寶篇:適應子宮外的新生活
新生兒的第一天,目標很簡單——適應這個完全不同於子宮的世界。寶寶的日程主要圍繞四個核心活動:吃、睡、排泄、溝通(哭泣)。一切都是正常的。
🍼 吃:小小胃袋,頻繁餵食
新生兒的胃大約像乒乓球大小,所以別期待嚴格的時間表——通常每2到4小時需要餵食8到12次。
「需求哺乳(feed on demand)最好,因為乳房不僅滿足飢餓,還提供溫暖、肌膚接觸與安慰。」——Leigh Anne O’Connor, IBCLC, LCCE
💡 小Tip:如果寶寶總黏在乳頭上,可以用手指輕輕撫觸寶寶的上顎,模擬安撫奶嘴的感覺(先修剪指甲)。
吐奶通常少於一湯匙,多半因吞入空氣所致,通常無需擔心。
💩 排泄:觀察過渡變化
-
大便:第一天回家可能會看到綠色“過渡便”,之後會變成黃色、帶點“芝麻狀”顆粒。
-
尿布:目標是每天3到6片濕尿布,這是寶寶吃得夠的最好指標。
💡 小Tip:記錄尿布次數與顏色,有助於觀察寶寶健康狀況。
😴 睡眠:雖累但零碎
回家的車程通常會讓寶寶昏睡。
「外出的新鮮空氣、溫度變化與新聲音,會讓大多數寶寶一進家門就秒睡。」——Helen Moon, 嬰兒專家
每次睡眠通常只有2到3小時,若睡得過久,需要叫醒餵奶。日間醒著一小時有助於調整夜間睡眠節奏。
😢 哭泣與聲音:新生兒的語言
哭泣是寶寶表達需求的方式:餓、痛、不舒服,甚至只是想吸吮。
「輕輕托住頭,柔聲說話,大多數寶寶會被安撫。」——Dr. Cathryn Tobin, 小兒科醫師
小聲呼嚕、鼻塞聲通常無需擔心,只要寶寶沒有臉色發藍或餵奶時呼吸中斷。
🚨 何時該聯絡醫生(寶寶篇)
-
全身發藍(不只是手腳冰冷)
-
皮膚或眼白變黃(黃疸)
-
劇烈嘔吐(超過吐奶量)
-
臍帶發紅、化膿(可能感染)
-
極度嗜睡、餵奶難喚醒
-
直腸溫度≥38°C
-
24小時內尿布少於3片
-
持續咳嗽(超過少量吐奶時的咳嗽)
💡 小Tip Box:隨時準備醫生聯絡方式與寶寶健康紀錄,安心感大增。
🤱 媽媽篇:身體復原的真實感受
你的身體剛完成壯舉,現在正慢慢恢復。隨著腎上腺素消退,第一天回家會感受到一些不修飾的身體現實。
🔹 疼痛與出血
-
順產:陰部酸痛,站立時小量出血正常
-
剖腹產:腹部疼痛
建議準備一次性內褲、大型冰敷墊,或座墊減輕壓力。
🔹 全身酸痛
「生產像運動,使用了你不知道的肌肉——腿、胸、甚至頸部。」——Margaret Buxton, CNM
🥛 乳房:脹奶與轉換期
乳汁取代初乳時,乳房會腫脹。
-
手擠一些奶可緩解
-
冷敷或冷凍高麗菜葉也能舒緩
剛開始哺乳可能會很挑戰,但耐心與哺乳顧問的協助非常重要。
💩 便秘與痔瘡
生產會放慢消化,部分止痛藥也會影響。
-
多吃高纖食物、多喝水
-
痔瘡可使用金縷梅濕巾、軟膏或坐浴
🚨 何時該聯絡醫生(媽媽篇)
-
高於高爾夫球大小的血塊
-
發燒≥37.8°C
-
腹部疼痛加劇
-
異味分泌物
-
突然劇烈頭痛或胸痛
-
尿痛(可能尿路感染)
💖 媽媽的心理過山車
第一天回家情緒複雜——喜悅、疲倦、困惑交錯。荷爾蒙波動可能造成情緒起伏,寶寶藍調(Baby blues)屬正常,但疲倦會放大一切。
😂 幽默感是良藥
疲倦會讓日常變得荒謬——例如把貓當寶寶抱,或把枕頭套找成寶寶。
🚨 何時求助心理醫生
-
出現令人不安的侵入性想法(產後強迫症)
👨👩👧 伴侶篇:團隊合作至關重要
伴侶也疲倦又情緒化,提前規劃分工是關鍵:誰換尿布、誰做飯、誰跑腿?
接受外界幫助也很重要——親友送餐、協助家務,都是讓你有休息時間的禮物。
✨ 結語
第一天回家不會完美。你可能忘記吃飯、因瓶子打翻而哭泣、或盯著寶寶看一小時。這些都是正常的。
「雖然一切都很混亂,但這是我們的時光。那些微小瞬間,讓混亂變得值得。」——Melissa G., 10個月寶寶媽咪
💡 最後提醒:準備好醫療資訊、休息計畫與求助網絡,能讓第一天的混亂感減半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提供資訊參考,不能替代醫療建議。如需個人化指導,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