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初嚐副食品到均衡飲食的實踐指南

 在嬰兒出生的前六個月,母乳或嬰兒配方奶是主要的營養來源。然而,當嬰兒接近六個月大時,身體對鐵、鋅等營養素的需求逐漸增加,單靠奶類已無法完全滿足,因此開始引入副食品就變得非常重要。副食品不只是補充營養,也是讓嬰兒接觸各種味道與質地的過程,對口腔發展、咀嚼動作甚至日後飲食習慣的建立都有深遠影響。

初期副食品:單一食材泥

嬰兒開始吃副食品的初期建議採用單一成分,避免混合食材,以便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。常見的選擇包括:

  • 白米粥:使用米與水以1:10比例熬煮成細滑的米湯,再以濾網過濾。米粥是低過敏性食物,溫和且易消化。

  • 紅蘿蔔泥:紅蘿蔔蒸熟後搗成泥,添加少量煮過的溫水調整濃稠度。

  • 南瓜泥:南瓜甜味天然,適合引起嬰兒興趣,需去皮去籽後蒸熟壓泥。

  • 地瓜泥:富含纖維與維生素,但初次食用量不宜過多,以免引起脹氣。

每種新食材建議至少嘗試3天,確認無過敏症狀(如皮疹、腹瀉、嘔吐等)後再引入下一種。

中期副食品:混合與蛋白質的加入

大約7至9個月大時,嬰兒開始能接受更多食材與組合,這時可以將多種蔬菜混合,也可以開始引入含蛋白質的食物:

  • 雞肉泥:雞胸肉蒸熟後打成細泥,可與蔬菜泥混合提供更高蛋白質。

  • 豆腐:富含植物性蛋白,口感滑嫩,適合混入米粥中。

  • 蛋黃泥:先從全熟蛋黃開始,每次約1/4顆,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後再逐漸增加。

此階段可慢慢讓食物從完全泥狀過渡到略帶顆粒的質地,有助於訓練咀嚼動作。若嬰兒出現抗拒,可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,例如南瓜雞肉粥、紅蘿蔔豆腐糊等,讓口味更豐富。

後期副食品:訓練自主進食

進入10至12個月,嬰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提升,出現抓握食物的興趣。這個階段不僅是營養補充,更是自主進食的起點。可以嘗試以下食譜:

  • 蔬菜條:紅蘿蔔、馬鈴薯、地瓜切條後蒸熟至軟爛,方便嬰兒用手抓取。

  • 迷你飯糰:用白飯混合蔬菜碎末(如菠菜末、香菇末),搓成適合嬰兒手掌的小球。

  • 麵條切段:將熟麵條剪短,加上自製番茄肉醬或豆腐醬,口味多變且富有營養。

蛋白質來源也可更豐富,如加入豬肉末、白魚泥或是豆類製品,注意所有肉類需完全熟透並去筋去骨。

關鍵營養素與補充建議

嬰兒成長迅速,除了基本熱量外,特定營養素需求也應注意:

  • :從六個月起,嬰兒體內儲存的鐵逐漸耗盡,需透過食物補充。紅肉、蛋黃、強化鐵的嬰兒穀粉是良好來源。

  • :有助於免疫功能發展,來源包括肉類、蛋、豆類。

  • 鈣與維生素D:骨骼發展的重要成分。母乳中的鈣雖易吸收,但若嬰兒攝取量不足,日照與魚類攝取可補充維生素D。

  • Omega-3脂肪酸:對腦部與視力發展有幫助,富含於深海魚類,如鮭魚,可少量添加在副食品中。

避免給予嬰兒的食物包括蜂蜜(可能含肉毒桿菌)、未煮熟的蛋、鹽、糖與加工食品等。這些不僅增加腎臟負擔,也可能引起過敏或感染。

實際例子:一週嬰兒食譜範例(9-12個月)

星期早餐午餐下午點心
南瓜糙米粥雞肉馬鈴薯泥香蕉切片
豆腐菠菜粥紅蘿蔔豬肉粥蘋果泥
蛋黃蔬菜粥鮭魚糙米飯糰地瓜條
麵線豆腐羹豬肉香菇粥水梨泥
雞肉蛋黃飯菠菜豆腐糊酪梨泥
馬鈴薯起司粥白魚南瓜飯玉米條
豆腐米糊雞肉紅蘿蔔粥香蕉泥

食材處理以「軟、碎、熟」為原則。每餐不強迫進食,嬰兒若表現出拒絕應尊重其意願,再於下一餐調整口味或時間安排。

留言